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苑 >> 正文

兰州财经大学2016级新生心理普查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3-09 [来源]: [浏览次数]:

兰州财经大学2016级新生心理普查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为全面了解我校2016级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做好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于20161022日至1031日对全校2016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以本文对普查结果进行报告。

一、普查对象

本次心理普查对象为我校2016级全体新生,除休学、当兵、请长假等无法参加测评的7名学生,我校应参加测评人数4598人,实际参加人数4598人,普测率为100%。其中男生1482人,约占32.23%,女生3116人,约占67.77%,各学院(部)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学院(部)

总人数

应测人数

实测人数

普测率

备注

会计学院

775

774

774

100%

进修生一名

工商管理学院

515

515

515

100%

金融学院

489

488

488

100%

当兵一名

商务传媒学院

459

459

459

100%

信息工程学院

451

451

451

100%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342

342

342

100%

艺术学院

328

328

328

100%

法学院

280

278

278

100%

请长假两名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259

258

258

100%

休学一名

统计学院

235

233

233

100%

休学一名、请长假一名

农林与经济管理学院

169

169

169

100%

经济学院

148

148

148

100%

外语学院

99

99

99

100%

体育教学部

43

43

43

100%

国际教育学院

13

13

13

100%

总计

4605

4598

4598

100%

二、普查工具

(一)症状自评量表 (简称SCL-90

   SCL-90The self-report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90)有90个评定项目,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能准确刻划被试的自觉症状,较好反映被试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每个项目有1-5分的五级评分(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测验的十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每一因子反映个体在某一方面症状的痛苦程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简称UPI 

UPIUniversityPersonality Inventory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目前为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每年使用,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用来了解学生的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 

UPI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是测伪尺度,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另有4道附加题,主要了解被测者对自己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UPI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选择题记1分,否定选择题记0分,UPI总分的计算规则是将除测伪题以外的其56个题的得分求总和,所以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

(三)留守经历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不能在父母的身边学习生活,而是在他人家中或学校寄宿。他们长大成人,有的进入大学学习,成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根据现有研究表明,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本次普查中,加入了留守经历问题,旨在全面了解我校大一新生的留守经历情况。

三、普查程序

本次普查采用瑞格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版)软件,组织学生统一在信息中心机房上网参加测试。对因故未能按时参加测试的同学共进行两次补测:第一次在信息中心机房集中补测;第二次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心理测评室逐个完成补测。 

学生进入机房后,打开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系统,输入账号密码后登陆测试页面,按照量表顺序,依次完成两个量表,点击提交试卷后退出系统,完成测试。测试总时长为25分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看到题目第一反应来选择,不可思考时间过久,以最近一周的感觉为准。 

四、结果分析

(一)SCL-90结果分析

1.预警标准 

本量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两个:总分和因子分。根据中国常模标准,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次普查认为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初步预警,引起各学院(部)重视。

1)总分200分,即90个项目的得分总和;

2)任一因子分3分。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

 


2.2016 级新生SCL-90筛查结果

 

1  2016级新生心理问题分布

经统计,在45982016级新生中,有轻度心理困扰的学生1164人,占测验总数的25.32%,其中可能为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210人,占参加测验总数的4.57%(图1)。 

   3.各因子分布情况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10个因子的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情况如图2。本次普查数据表明,2016级新生在各因子分的得分排序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其它、恐怖、精神病性、偏执、躯体化。与2015级新生相比,强迫症状与人际关系敏感仍高居一二;抑郁因子高分人数在排序中位置有较明显上升;恐怖和偏执因子则有明显下降;敌对因子排序略上升。

2  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情况

4.十大症状排行 

经统计,2016级新生在SCL-90量表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十道题目如下: 

序号

题目

人数

百分比

1

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1574

34.23%

2

9.忘性大

1171

25.47%

3

86. 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

983

21.38%

4

46. 难以作出决定

918

19.97%

5

61. 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

840

18.27%

6

45. 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835

18.16%

7

85. 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

822

17.88%

8

11.容易烦恼和激动

763

16.59%

9

21.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

736

16.01%

10

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680

14.79%

(二)UPI结果分析

1.预警标准 

UPI常模根据结果可将学生分为三类:

第一类筛选标准:

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 

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第25:想轻生); 

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 

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 

第二类筛选标准:

1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 

2)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 

8题: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 

16题:常常失眠 

26题: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 

3)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 

第三类筛选标准: 

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次普查认为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初步预警,引起各学院(部)重视。

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 

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 

2.2016级新生UPI筛查结果 

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已测人数为4588人(10名留学生未做此测试),其中无效问卷407份,占比8.00% 。有效问卷4181份,占比91.13%,其中男生1299人,女生2881人。 

   UPI无效问卷标准为:

1)测谎题(5203550)的得分和3分,同时总分25分。 

2)总分5分,同时测谎题(5203550)得分1分。 

根据筛选标准,可以把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可能具有轻度及以上心理困扰;第二类学生应该引起关注并需要进一步评估,第三类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具体如下:

一类

二类

三类

总人数

216

5.17%

403

9.64%

680

16.26%

1299

31.07%

368

8.80%

802

19.18%

1711

40.92%

2881

68.91%

总计

584

13.97%

1205

28.82%

2392

57.21%

4181

100.00%

 


根据预警标准,总分≧25或第25题做肯定回答,我校共有222人符合UPI量表预警标准,占总比4.84%。其中第25题(想轻生)作肯定回答的人数分布情况如图3

 

3  25题作肯定回答的人数分布情况

3.十大症状排行 

经统计,2016级新生在UPI量表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十道题目如下: 

序号

题目

人数

所占比例

1

22.爱操心

2084

45.42%

2

53.对脏很在乎

1628

35.48%

3

58.在乎别人视线

1560

34.00%

4

7.父母期望过高

1560

34.00%

5

57.总注意周围的人

1357

29.58%

6

9.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

1330

28.99%

7

29.缺乏决断能力

1319

28.75%

8

38.缺乏自信心

1317

28.71%

9

27.记忆力减退

1248

27.20%

10

28.缺乏耐力

1222

26.63%

(三)留守经历普查结果

对“除了父母是否有他人曾养育过你”题目做否定回答的学生有2763人,占比60.09%,肯定回答的学生有1835人,占比39.91%,其中,被隔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抚养的学生人数为1167人,占比25.39%;被父辈(父母亲的兄弟姐妹或朋友)抚养的学生人数为234人,占比5.09%;被同辈抚养的学生人数为37人,占比0.80%;其他抚养关系397人,占比8.64% 

对“你是否曾经有过因求学寄住学校或他人家中的经历” 题目做否定回答的有1906人,占比41.45%。做“学校寄住”回答的学生有2238人,占比48.67%,做“他人家中寄住” 回答的学生有454人,占比9.88%。其中有“三年及以上”离家求学经历的1015人,占比37.71%;“一年到三年”离家求学经历的572人,占比21.25%;“三个月到一年”离家求学经历的433人,占比16.08%;“三个月及以下”离家求学经历的672人,占比24.96% 

根据普查结果,我校2016级新生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人数较多,有被他人抚育经历的有1835人,有离家求学经历的2692人。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困惑程度较强,他们存在更大的心理压力,比如经济、学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往。特别是有被他人抚育经历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往往不良,亲密感低。 

五、我校2016级新生心理普查总况

全校共4598名学生参加普查,根据预警标准,经统计,初步预警人数共432人,预警率9.40%。其中符合SCL-90量表预警标准的有210人,符合UPI量表预警标准的有222人,各学院(部)具体人数统计如下: 

学院(部)

参测人数

预警总人数

预警率

SCL-90

预警人数

UPI

预警人数

会计学院

774

42

5.43%

21

21

工商管理学院

515

46

8.93%

18

28

金融学院

488

48

9.84%

30

18

商务传媒学院

459

35

7.63%

20

15

信息工程学院

451

39

8.65%

19

20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342

38

11.11%

14

24

艺术学院

328

38

11.59%

15

23

法学院

278

31

11.15%

17

14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258

37

14.34%

17

20

统计学院

233

16

6.87%

7

9

农林与经济管理学院

169

18

10.65%

9

9

经济学院

148

24

16.22%

14

10

外语学院

99

15

15.15%

6

9

体育教学部

43

2

4.65%

1

1

国际教育学院

13

3

23.08%

2

1

总计

4598

432

9.40%

210

222

量表得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也与学生当时所处环境有关,因此分数不能说明一切问题,需要进一步面谈排查数据的真实性。 

根据此次普查数据统计,全校共有432名学生需进一步面谈排查,其中200250分(不含250)共398人,250分及以上34人,300分以上2人,最高分344分。

六、讨论

2016级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有9.40%左右的新生可能面临心理困惑,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评估。 

(一)我校2016级新生心理问题类型

1.学习问题 

一是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上课沉溺于上网玩手机、睡觉,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学生的作息时间不规律,喜欢晚上熬夜,导致白天精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高中习惯于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高考压力消失,导致在思想上过于放松,没有真正对课程重视起来,出现频繁走神的表现。

二是专业与考试焦虑。

34名高分面谈学生中,有20名学生表示存在专业或考试焦虑。主要表现为对专业课程的不适应、学习吃力、担心挂科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很多学生的专业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所选,而是由父母或老师代为做出选择,导致真正学习专业后发现兴趣不浓或学习吃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已允许学生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二次选择专业,但大多学生的行动力不强,没有决心在学习一年后重新开始选择专业,大多仍处于不满意却又不改变的纠结状态。

   2.人际问题

一是亲子关系。

根据心理学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三种: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过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指责;另一种专制是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另一种放任则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宽容,“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祖父母,上学交给老师,长大交给社会”,是放任型父母的写照。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欣赏、协助和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引导与鼓励的方法。 

但普查了解的情况是,专制型与放任型父母最为常见,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与父母存在冲突、无法与父母沟通。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往往存在剧烈冲突,这种冲突体现为向外和向内,向外表现为正面冲突,向内表现为压抑不满抵触情绪,与父母冷暴力相对;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则一般不存在剧烈冲突,但存在冷漠,未建立亲密关系,不会将心事说与父母。 

二是宿舍关系。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也是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的一杆标尺,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情绪。宿舍人际问题主要有宿舍关系紧张、宿舍关系冷漠两种情况。具体表现在精神独立分散、退缩性交往与自我封闭、小团体交往与互相排斥等。 

目前我校宿舍设置为每间宿舍8人,上课、吃饭等集体行动并不现实,时间久了,自然会分几派,有关系好的、疏远的,再加之此年龄段独生子女多,从小到大习惯有自己的房间,非常强调私人空间,但宿舍的集体生活不可能完全有私人空间,于是矛盾就会日益凸显。在咨询的过程中,还存在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融合的问题,尤其是信仰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间的生活习惯、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也同样导致宿舍关系紧张。 

三是恋爱关系。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异性的爱慕和对爱情的渴望越加显得强烈,与之同时出现的则是情感困惑,主要表现为性取向、网恋、表达爱的方式、维持情感及处理危机等问题。 

性取向:近年,同性恋的学生数量有增加,咨询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告白或交往失败,而不是能否接受自己是同性恋。 

网恋:随着不同社交软件APP的兴起,使得学生的恋爱对象选择范围延伸至一些社交软件,例如微信、微博、直播、探探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内向孤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同学,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对话,减少了自己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恐惧,但很多时候又不能适应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人物转换,从而加重对现实人的厌恶,让自己更加封闭;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好相反,频繁活跃于各大社交网站,甚至采用欺骗、伪装自己的方式与不同的异性交往,久而久之,开始产生对恋爱的不信任感,限于痛苦。 

表达爱的方式:对于性格内向又不善于交往的学生,在表达自己情感时,由于自信心不足、害怕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久久不敢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自己却常常受情感摆布,坐立难安,深深陷入单相思之中。也有一些学生在表达情感时能够轻松自如,也能轻松获得异性青睐,但却建立了多重暧昧关系,导致整天忙于处理各种情感关系,并处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使自己的处理方式与他人标准冲突而倍感烦恼。 

维持情感及处理危机: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只期待对方的关心和付出,却不知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爱与关心,因此常会产生误会、矛盾,甚至激烈的冲突导致自残、自杀等行为。当情感危机发生,有些学生性格过于偏执,不能合理地解决问题,甚至放纵自己的负面情绪走向极端。 

3.情绪问题 

一是自卑:咨询的学生中有90%都会倾诉自卑,哪怕一些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自信,是班干部、参加各种比赛、长相出众的同学,她们都会自述自己有自卑的情绪。 

二是抑郁:心境低落、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是大多有心理困扰学生的一个普遍情绪,抑郁症也是大学生常见易发的一种心理疾病。 

三是情绪管理: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他们往往不会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开心、伤心、委屈等,可能压抑,也可能以不正常的方式发泄出来,伤害自己或他人。 

   4.人格问题

一是强迫型人格:强迫因子是近两年心理普查排名第一的因子。表现为强迫观念(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但是控制不住的去想)、强迫行为(反复洗手、反复查看锁门、看到东西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摆整齐否则心里难受)。 

二是过度敏感型人格: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觉得与自己有关,一个眼神或话语就让自己心理不舒服;受到拒绝或挫折后,往往会放大痛苦的程度。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较大心理压力。目前我校在校学生为1998——2002年出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其的要求和教育更为严格,同时更为溺爱,导致孩子的独立性降低,同时个性却更加强烈。网络的发达,也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易接收不同类型的负面消息,影响价值观的判断。 

2.原生家庭 

在我们的工作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以及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方面都存在问题。但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出现了心理问题就是学校的责任,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很多在其早期的成长过程中就已埋下种子。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庭的教养方式等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都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品质的养成。具体说,父母双方是否恩爱、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父母作为家庭的主要核心给予孩子多少关爱、父母情感是否沟通、相处是否融洽,大学新生是否能感觉到父母的关爱、是否认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这些家庭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 

3.生物因素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218岁处于青春期阶段,主要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1825岁正处于成年早期阶段,主要心理社会危机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由于中国特殊的学业环境,很多学生的青春期延迟,本应在中学时期解决的心理危机没有完成,或是被压抑。于是来到大学之后,中学时期甚至童年时期压抑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爆发,学生开始有精力去正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的咨询中,会发现童年时期和中学时期经受的痛苦对学生的伤害会一直持续到现在,影响着他们的性格、人格及认知方式。情绪方面表现为易怒易喜,以及对异性和性方面的知识、价值观存在困惑和迷茫。 

弗洛伊德曾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也同意这一点。大学生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不能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则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 

4.个人特质 

一是人格特质: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人格偏向低外倾性、低宜人性、低尽责性、低开放性和高神经质。低外倾性者严肃缄默、冷漠被动、喜欢独处等;低宜人性者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自私易发怒等;低尽责性者马虎大意、做事无计划、见异思迁、不可靠等;低开放性者墨守成规、好奇心低、不喜冒险、思想传统等;高神经质者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安全感低、易紧张激动、脆弱无安全感等。当处于危机事件中时,低外倾性、低宜人性、低尽责性、低开放性和高神经质者更易出现严重心理危机。 

二是成长经历:经历过重大刺激事件、受过伤害的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不知不觉影响了个体的一生。经历过家庭变故、朋友背叛、他人辱骂、欺骗的学生在咨询中对于很久之前的事情回忆起仍泪流不止,并表示不仅痛苦仍在持续,也深深影响了自己对以后生活、人、事的认知以及应对事情的方式。

(三)心理问题易发的学生群体类型

1.贫困生 

如今社会收入差距较为悬殊,大学校园中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形成鲜明对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有种天生的优越感,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现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很强,来自贫困家庭的自卑者又往往极度自尊,压抑情绪得不到宣泄,同学关系紧张,导致极端事件。

此外,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兄弟姐妹多,经济压力大,需要评选助学金。在评选的过程中,需自述自己家庭的不幸,但往往这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的自尊心比其他学生更强,也更敏感。此次普查中,有3个同学曾直接表明,揭露自己的贫困让自己更加自卑、抑郁甚至对外界产生抵触和敌对。 

   2.家庭环境特殊者

一是家庭环境恶劣,家暴或教养方式存在问题。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爱惩罚、语言及行为家暴使子女产生自卑、怨恨、无助和不安全感。 

二是父母去世、离异、再婚。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是有留守经历。根据本次普查统计,有过留守经历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一方面因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分离,没有建立起亲密关系,因此一般情况下,亲子关系都存在问题,有些甚至产生怨恨、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因离家寄住他人家中或住校时,当时尚未完全有能力处理人际关系与生活自理,更易产生自责、无助、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性格及人格、认知方式形成。 

   3.性格内向孤僻者

性格内向、孤僻者,与父母、朋友的沟通交流往往不尽人意,在遇到危机事件时,因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将内心的情绪压抑,不会说与父母、朋友,可能走向极端。他们在经受一些现实打击和危机事件时,悲观消极,更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因不敢与他人主动交往或交往时敏感多疑,因此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困扰。他们迫切地希望与他人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可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自卑深渊,得不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4.高考失败者

在咨询工作中发现,高考失利的大一新生,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都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或成绩优秀,却因种种原因与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或由于基础较差,与高等学府无缘。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高考的失利可能是他们人生历程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不少学生沉浸在自卑、沮丧、失望、自责等不良情绪之中。有的将这种不满情绪带至目前的学习生活中,泛化到对当前学校、专业、老师、同学的抵触,甚至会出现旷课、不参与任何活动、不与同学交往等消极应对方式。因此,经历高考失败后,在一学期的适应生活后,仍存在强烈不满、追悔、自责的学生需要重点关注。 

(四)对策及建议

大学新生心理普查是手段和窗口,它能让我们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我们的普查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上,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根据2016级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及我校实际情况,针对在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作为我校2017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工作方向,以进一步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运用三级管理体系,提高我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1.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 

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改变事发后再补救的做法,通过建立心理中心微信平台等方式扩大宣传教育,同时鼓励学院(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宣传教育活动。与此同时通过心理教育课堂理论,充分转变学生的部分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提升正确看待心理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有决心为之做出改变。要让每一位学生相信,有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树立克服心理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切不可因为害怕而变得畏手畏脚,不敢正视自身的问题。 

2.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是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通过做好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专业素质培训,让其掌握心理咨询及测试方面的基本技能,在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能够妥善处理。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觉察、及时发现,对有思想异样的学生要耐心,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给予思想开导。同时要切实提升自身认识,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项长久性任务来执行,把辅导员、班主任的引导作用落到实处。 

3.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班干部作用 

为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我校建立了心理委员这一特殊班干部,一方面可及时发现本班心理异常的学生并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让处于危机事件中的学生及时得到关注和帮助;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教师身份影响,学生很难将心中苦恼告知老师,而心理委员作为学生,有天然的优势更易获得学生信任。但在咨询工作中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并不会第一时间告知心理委员,究其原因,是担心隐私泄露和不被理解。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委员心理专业素质培训和职责培训,让心理委员这一特殊班干部真正作为本班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可信赖的“倾诉对象”。 

4.关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由于我校特殊的专业设置,女生占总人数超过三分之二的比例,因此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近年也日益凸显。此次普查中,女生占初步预警人数的65.74%。处于18-22岁年龄段的女生,自我意识不良(自卑、自尊过高或过低)、人际交往困惑、恋爱及性心理困惑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会根据性别设置不同的心理活动、心理讲座,有针对性的根据我校近年突出问题做合理引导。 

5.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长需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家长、学校双方应积极主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引导家长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应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大学新生与其所承担的新角色、新环境保持和谐状态而采取的心理调适失败,使大学新生在客观上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并在心理发展上打破原有心理结构水平。同时,由于心理调适失败,大学新生对学习生活事件产生的挫折感,更加剧这种反应,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我校专业心理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继续结合我校实际,根据财经类高校和我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更好地为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