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首页 | 思政教育 | 辅导员管理 | 评优表彰 | 违纪处理 | 规章制度 | 相关下载 | 通知公告 
    今天是: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正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2011-09-15 00:00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

(省委发〔2005〕6号)

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2005年3月3日)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不断提高我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在校学生已达20多万,各高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促进了学校改革和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和我省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因素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的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德育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稳、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实效性不强;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失衡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关心帮助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保障不力。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诚实守信;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

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各高校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实教学时数,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形式,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实行自然班教学,倡导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使更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要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省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要全面协调和指导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课程、师资和教材建设。

(二)组建全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宣讲团,统筹政府部门、有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有效资源,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各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分学期及时制定形势政策课教学计划,保证大学生每季度至少参加一次形势报告会。省委宣传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省级领导联系高校制度,要经常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到高校做专题讲座和形势报告。要指导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

(三)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广大教师要把育人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以良好的道德情操、人格行为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绝不能把讲台当作表达消极情绪、宣扬错误观点、传播颓废思想的场所,绝不能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言论。

(四)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广泛性,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各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团省委和省发展改革委要认真落实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和组织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五)大力开展积极向上和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各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立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整合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加强对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大力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做好正面引导工作,禁止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宗教。净化高校周边环境,加强网吧管理,重视校外住宿学生的管理,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我省高校贫困大学生面大的特点和由此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要加强对大学生公寓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公寓辅导员制度,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把公寓办成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七)关心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高校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要重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起以政府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大开发的第一线去建功立业。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

(八)高度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要加强高校党校建设,建立健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机制。要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第十二次全省高校党建会提出的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要创新大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各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的领导,保证团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落实团干部待遇,选拔和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做团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使其成为高校党政联系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依托大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活动,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样需求,陶冶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省编委要依据有关规定,审定高校的编制,确定高校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比例。省职称管理部门要对高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职称定额进行重新核定,使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及知识结构趋于合理。省委宣传部和省高校工委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集体备课等活动,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结合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各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研究和制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具体意见,充实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青年教师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西北师范大学建立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选拔和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鼓励优秀教师兼任班主任。

(三)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省财政和学校主管部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纳入预算,主要用于队伍培训、网络建设、课程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合理确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经费科目和比例,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所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四、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及时研究解决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问题。要把为高校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作为衡量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和法规,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要重视和加强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省级领导联系高校制度。

(二)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要对全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要按照《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办法》(省委发〔2002〕49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及时总结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大力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全面促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所在地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帮助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全面部署,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课堂、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校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作为全社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配合和支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省上将为高校确定或建立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省文明办、省综治办和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省人事厅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减免困难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费用,进一步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省教育厅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要统筹全省高校助学贷款工作,落实资助困难大学生的各项政策,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四)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宣传、理论、新闻、文艺、新闻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主旋律,大力宣传报道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教育活动一律实行免票。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五)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定期召开全省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研究和“两课”建设列入规划。要加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自身建设,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