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学工在线 | 学生资助 | 学生管理 | 国防教育 | 心理健康 | 公寓之窗 | 下载中心 
中心公告
尚无内容。
 
 

心灵驿站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灵驿站>>正文
 
情绪,我们的朋友
2014-12-17 21:57  

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朋友

快乐、满足、平和、宁静、振奋 

痛苦、忧伤、紧张、恐惧和沮丧  

如果请你在第一行罗列的正性情绪和第二行罗列的负性情绪中作选择,你会选择哪些?  

我曾多次在学生和来访者中做这样的小试验,结果,无一例外,所有人都只选择前者而非后者,那就是:快乐、满足、平和、宁静、振奋。 

在人们眼里,正性情绪都是好的,因此,越多越好。而负性情绪都是不好的,因此,一点都没有才好。 

其实,这是对情绪的重大误解。 

抽象地看,快乐的确比痛苦好,无畏一定比恐惧好,振奋一定比沮丧好。 

但是,生活是具体的,我们根本无法脱离具体的情境来判断情绪的好坏。 

比如,在森林中见到老虎,如果我们不感觉恐惧,那么,十有八九就会葬身虎口了,而唯有恐惧,才能调动起人的生命潜能,使人拥有逃出虎口的一线生机。 

再如参加高考的学生,如果他上了考场还像什么事也没有一样,一点不紧张,那么,他的成绩十有八九会出问题。 

再比如你最好的朋友热恋中对方突然提出终止关系,事后他或她表现的是非常的快乐而不是痛苦,如果真碰到这样的事,你是会对他或她担心还是放心? 

情绪是以主观体验、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为特征的。 

以快乐这种正性情绪为例,当我们达到了渴求的目的,原有的紧张感就会解除,这时我们体验到的情绪就是快乐。此时,我们主观上的体验会是愉悦、欣喜、满足,生理上则会变得放松,外部表情则是:笑逐颜开,神采飞扬甚至手舞足蹈等。  

如果人类没有情绪,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日出、鲜花、蓝天、白云这些大自然的美景不能触动我们,使我们体验到陶醉、迷人与美妙,那么这个世界会是多么单调、枯燥和乏味?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期盼、牵挂与支持不能使我们产生温暖、亲近与美好,那么生活该是多么冷漠、无情与荒凉?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 

也许现在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有时还缺少体验美的情绪能力。 

即使是被情绪心理学家称作负性情绪的情绪,对丰富人的生活也有极大的意义。比如,对污染的担忧,使我们为重见蓝天白云而努力改善环境;对人际间缺乏教养的行为的厌恶,使我们懂得了自律;考试带来的紧张,使我们在考场上变得格外地认真与专注;对灾难的恐惧,又使我们凝聚并爆发出超常的力量…… 

有没有发现,其实不论是负性情绪还是正性情绪,都赋予生活以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使世界充满生机的首要条件。 

周围世界的美与丑对一张没有生命的桌子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桌子没有感受的能力;与桌子相比,人类真是幸运,大自然不仅赋予周围世界的美丽,而且让我们具备了一种天赋能力——感觉并体验世界的能力。  

由于这种能力的存在,生活从此才有意义:大到为理想而奋斗,小到为一顿晚餐而辛劳,都可以让人体验到愉悦、欣喜、满足和成就的感觉,这种感觉若用一个心理学术语来概括,那就叫:幸福感。 

正是情绪使我们具备了如上所述的审美功能。 

情绪还是我们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我们都知道躯体在帮助我们适应环境、有效生存中所起的作用。海边的人靠捕鱼为生,高山上的人靠狩猎为生,平原上的人靠耕种为生……人类因势利导,靠自己的双手发展出最有效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如遇外敌入侵及灾害,人们还要凭借自己的躯体力量或反抗或逃生。 

但很少有人想到,若没有无形的情绪作中介,上述一切活动甚至都不会发生。因此,情绪是帮助人适应生存环境的有力而且首要的工具。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来缺乏情绪感受和表达的能力,饿了不知道哭,渴了不知道闹,摔伤了不知道疼,流血了不知道害怕,那我们原本脆弱的生命又会增加多少危险? 

如果我们幼时感到舒适时不能以微笑去向养育我们的父母表达满足和感激,如果当父母带我们去看蓝天白云、红花绿叶时,我们不能以惊喜与好奇回应父母,与他们作情感交流,那么,我们的父母该是多么的失望甚至痛苦? 

幸好我们的基本情绪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它使我们人类在襁褓中就知道用情绪向环境发送信息,以此调动环境(父母、亲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照顾。你看,婴儿用微笑吸引母亲,使她久久不忍离去;你听,婴儿用哭泣去唤起母亲对自己的注意,使她立刻放下手中的事而赶来照顾自己…… 

成年人同样依赖情绪而生存。  

对毒蛇猛兽、车祸及其它意外事故的恐惧使我们小心谨慎,从而免除许多不必要的牺牲;对两败俱伤的人际竞争的反感与担心使我们学会了互惠互利、双脑双赢;面对敌人的入侵,恐惧与愤怒使我们变得特别勇敢与坚强;而对新事物的兴趣则引领着我们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和生存空间……  

随着人类情绪的进化,我们还学会了通过主动调节情绪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在面对一个不可逆的问题情境时,我们会安慰自己,说服自己想开些,并且能从中吸取教训,使自己由沮丧变为振作,从无望变为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是情绪使我们得以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比如通过微笑表达友好,通过热忱表达关切。我们还知道:表现快乐会使人感觉愉快,表现稳重会使人感到放心,表现体贴会使人感到亲近,表现幽默会使人感觉放松。 

情绪还有影响人际沟通与交流的作用。  

和别人交流时,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不仅注意听对方说什么,而且还要注意他的表情。如果一个人笑着对你说:“你真烦!”那你不仅不会生气,还会很高兴他把你当作了亲密无间的朋友;但如果一个人冷冷地对你宣布:“我喜欢你。”那你一定会感觉很不舒服。  

为什么我们在和别人说话时要这么留心人的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呢?因为人与人之间除了言语交流之外,还有非言语交流,情绪便是非言语交流的一种,它通过人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语调表情,向人传递着比言语更为丰富、微妙而又真实的信息。 

社交场合中,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表情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与人相处时,我们会用冷淡表示距离,用热情表达友好…… 

此处,情绪成了我们适应人文环境的工具。 

不仅如此,与人相遇时,别人表现出的欣喜会让我们产生自我价值感;与人相处时,别人的皱眉会使我们自省与自我约束; 

在此,情绪又成为我们自我察觉与调节的工具。  

不论是经验还是实验都已证实,人类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忧伤)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生物学基础。正因如此,情绪不仅有助于我们和本民族人的沟通,而且也使我们得以和世界各地的人沟通。 

想一想两个语言完全不通的人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热烈交流的情景,想想那场景中不时闪现的会心的微笑,那表示赞成的用力的点头,那种融洽与友好、沟通与理解,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情绪还有激发人行为动机的作用。 

爱会成为激发人们为正义、为和平、为环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动机; 

好奇会成为激发人们去冒险、去探索、去努力认识世界的动机; 

忧伤会成为激发人们深入思考的动机; 

恐惧会成为激发人们追求安全的动机; 

焦虑会化作人们争取放松的动机…… 

看到情绪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适应功能、交际功能和动机功能,看到我们是如此地受惠于自己的情绪,我们有没有发现:情绪不论正负,都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之一。所谓正负之分,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便于分类而己,在此并不存在褒贬之意。  

事实上,情绪是个中性词,适时适度就好,非时非度就不好,正负情绪皆然。 

情绪是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四肢、五官、内脏等有形器官的作用,可是否想过情绪、情感这类无形的心理过程对于生命的意义呢?人们在深入地认识自己之前,往往把情绪当作自己的敌人或人性的枷锁。为此,先哲们或提倡克制、控制情绪,或提倡消灭情绪。 

这真是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人类对自己与生俱来的四肢五官充满了感激,但却对同样与生俱来的情绪充满了恐惧与敌意。 

也许,在人借助科学手段认识自己之前,不得不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应付自己的情绪。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在科学心理学已诞生了100多年的今天,在人类对自身又有了更深入认识的今天,在了解人都是善恶并存的这一事实的今天,人也应该学着接纳并且善待自己了。 

更何况,情绪恰如我们的躯体,也是我们得益于祖先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之一。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生存适应的心理工具。由于它的存在,人类才不仅得以延续而且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尽管过度或不足的情绪会产生问题,但这世界上什么过度或不足不会成问题呢? 

善念过度,正义感不足不也都会带来问题吗?想想那个东郭先生! 

视情绪为敌人,总要克制、控制甚至消灭自己的情绪。这种对情绪的态度引发了不少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由情绪引发的问题包括: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不会表达情绪以及不会调节情绪。 

以来访者甲为例,他是位高高大大的男士,近来他的一个朋友去世,他十分悲痛。但他认为,男的若当着别人的面表现出悲伤是缺乏男子气。因此,他白天在同事面前总表现出有说有笑的样子,可到了晚上,他总是一边想念朋友,一边无数次自责:“我怎么这样残酷,这样没有良心!朋友走了,我居然还能笑得出来?!” 

甲的症结在于不能接受自己的柔情。这样的情况在男士中不少见。很多男士都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男性表现忧伤、痛苦、思念等情绪是一种软弱无能。因此,他们常常喜欢装出一付很严肃、很坚强的样子,他们以为这样才叫“有个性”或“酷”。 

他们不知道,每一次对自身柔情的压抑与扼杀,都是对自己心理的一次伤害,这样的伤害积累多了,人就会出问题了。 

其实,人都是两性同体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异性的生心特征。从生物学角度看,男性分泌雌性激素,女性也分泌雄性激素。心理上亦然。荣格就曾提出: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层面都潜伏着一个异性原型,因此每一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精神特征。这是从我们远古的男性祖先和女性祖先在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每个人身上的这种异性特征使两性间的协调和理解成为可能。 

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就是能恰到好处地协调并表现自己天性中的两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不能充分发展或过度发展自己无意识中的异性倾向,就有可能产生不协调,例如一个男性过度发展自己的女性倾向,就可能显得多愁善感、忧柔寡断,而如果他过份压抑自己的女性倾向,则可能显得冷酷和有攻击性。对女性而言亦然。 

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能更多接受每个人身上合乎比例的异性成份,那么社会就会健康许多,个人也会少许多压力。 

再回到甲的故事中,如果他一开始就接纳自己的痛苦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它。那么,他就不会有后来近乎崩溃的感受;再如果,他为了符合自己心目中有关男性的刻板印象,白天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但他接纳自己的掩饰,那他也不会有后来的痛苦。 

但他太拒绝自己了,既不接纳自己的痛苦,又不接纳自己对痛苦的掩饰,因而结果,他就不得不同时体验双重痛苦:失去朋友与谴责自己。 

再看乙与丙,她们是一对好朋友,高考时乙如愿以偿,丙却因失误而落榜。乙在为自己高考如愿而高兴的同时却又非常非常自责,她不能容忍自己在好友落榜时“居然还能高兴起来”,她认为自己“太自私”。 

其实,为自己高兴和为朋友不安是不矛盾的。人有权利为自己的成功高兴。更何况,情绪是自然发生的,很多时候先于意识,高考成功,出于本能感觉高兴就如同渴极了时喝到了水而感觉非常愉悦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我们没有必要为此而自责。得意没错,忘形才需要反省。 

在心理上接纳自己的高兴,但在行为上注意体贴朋友就可以了。如果还能以建设性方式帮助朋友走出困境,那简直就是完美了。 

…… 

一个人如果肯接受自己的情绪,肯与之同行,那么,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更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更何况,当负性情绪发生时,往往正是深入了解自己的最佳时机。 

这种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这事让我如此生气、不满甚至愤怒?它触动了我的什么?现在我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的负性情绪而使自己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而事实上,我们正可以趁此机会梳理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要,可以做自己的心理治疗者,从而发现自己的结或问题所在。 

这样,面对不由自主而来的情绪,我们就可以做出自主的调节和引导。 

情绪问题有时还可能出在不懂或不会表达上。 

情绪无论正负都需要表达。正性情绪需要人分享,负性情绪则需要人分担。 

压抑正性情绪则人的快乐会减半,压抑负性情绪则不快会增倍。 

这就如同那句老话:一个快乐说出来会变作两个快乐,一个痛苦说出来会变作半个痛苦。 

不仅如此,压抑自身情绪还会影响人际关系,会在人与人之间造成疏远、误解甚至冲突。 

人们不懂甚至害怕表达情绪,从宏观上看,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微观上看,则是由于不懂得用建设性方式表达情绪,尤其在负性情绪的表达上更是如此。 

有人愤怒时,要么强压怒火要么出口伤人或大打出手,结果受伤的不仅有对方而且也有自己。有人忧伤时,只知道向隅而泣;有人不满时,只知道憋在心里…… 

情绪的健康与否与人会否以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有很密切的关系。 

临床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症状指标:述情障碍,其要点之一就是指缺乏用语言表达情绪的意识和能力。 

其实,表达情绪就是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快乐、满意、振奋或不快、不满以及沮丧等。 

只要表达时注意对事不对人,注意客观描述自己对某事的感觉而不是指责别人,那么,情绪表达不仅会增进我们对自身的了解与把握,而且会增进我们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情绪就像海浪,有潮涨就有潮落。 

有些人害怕自己的情绪,是因为情绪来时太快,有时甚至是猝不及防。因此,先哲们常提醒我们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其实,情绪的发生发展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当我们觉得自己要被情绪淹没时,其实情绪正在开始走向退潮呢。 

有人以为,在情绪冲动时等待其退潮一定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定需要巨大的毅力与意志。 

其实不然,人生的许多关键处,有时甚至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和很简单的几个行为。在情绪的把握上更是如此。 

因为人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太强了,借助于一点点外力,它就能发挥巨大的自主作用。 

当情绪冲动时,只要一个人懂得把握自己不采取行动,有时候,甚至只需要一分钟的把持,就可以避免许多的麻烦甚至不幸。 

把持情绪的方法很多,而且也并不复杂。 

迅速离开刺激环境或在心里数数,数到一百,这是最简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两种方法。 

但前提是:你要对情绪的发展规律有了解,你要有情绪可以把握的信念,你还要有对自己情绪的接纳与了解! 

…… 

情绪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它首先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基本情绪如快乐、爱、振奋、平和、痛苦、恐惧、愤怒等都是得之于造化并在种族进化中逐渐完善的。 

感谢造化,他不仅创造了我们,而且在我们的身上安置了快乐、满足、平和、喜悦等机制,以此奖励我们,还用恐惧、愤怒、痛苦、烦躁等机制来警醒我们,使我们能够及时警觉自己遇到的问题。 

感谢我们人类的祖先,是他们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与发展中逐渐完善了感受、表达并利用多种情绪的功能,使今日的我们得以在适应环境时少走弯路,多走捷径。 

感谢我们的祖先,是他们的进化与发展让我们拥有了完善的情绪这一最宝贵的内在资源,使今日的人类不仅得以延续而且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  

情绪又是随时随地与我们同在的。 

我们体验到的平静、愉悦、快乐、忧伤、烦恼、焦虑、沮丧、振奋、疲惫、满足等情绪交替发生,浸透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 

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是与生俱来并有各自不同的适应功能的,如果环境给以积极的应答,这些基本情绪就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分化发展为更加细腻、丰富的情绪情感;如果环境未曾给以积极的反应,甚至压制婴儿的基本情绪,则人的情绪能力就会退化,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冷漠无情或暴躁易怒的人。 

举例说,在理想状态中,婴儿用微笑表达他的舒适感并吸引母亲的关注,以哭泣表达不适并激发母亲作出相应的调节,以尖叫表达愤怒从而强迫母亲改变对他的照顾方式,又以欢笑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就这样,一个看起来那样柔弱无助的小婴儿,却以其天生的情绪能力使他的父母最心甘情愿地成为他的“仆人”。  

在这样的理想状态中,婴儿与父母逐渐建立起依恋安全感——小小的他就知道只要呼唤,就必有回声。在这种安全感的体验中,他放心地把自己的时间更多地用在探索周围的世界上,通过自学、观察和模仿周围人而渐渐习得更加丰富多样的情绪能力,他的复杂情绪也随着他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顺利地发展起来。  

但是,如果一个婴儿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他的哭叫无人注意,他的微笑无人喝彩,他的愤怒无人在乎,他的痛苦无人关注,他的恐惧无人抚慰,那么,他与生俱来的情绪能力就会出现衰退甚至再难被唤醒,而复杂情绪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机体所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不如此,不关闭自己的情绪之门,他只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心理学上有一种较为极端的说法是:婴儿如果得不到爱的回应,就会变得冷漠、虚弱甚至死亡。 

所以,我们的情绪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未必能与我们同步发展,这不仅取决于一个人出生后是否能得到父母、亲人无条件的积极地关爱;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文化;也取决于一个人成年后能否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并且关爱自己。 

多少年来文化的压抑与约束,使我们习惯于把情绪当作自己的对立面去压制,久而久之,我们甚至常常不知道自己当下的情绪是什么。 

这其实是一种异化。情绪本是我们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之一,可我们却把它当作了与自己对立并支配自己的力量,以至于总也没能摆正与情绪的关系:高兴时怕自己给人留下得意忘形的印象,痛苦时又怕成为别人的谈资,喜欢时要掩饰,厌恶时要压抑……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以自己为敌、与自己作对了。 

健康的做法是学着去体验、感受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即使对负性情绪也要善加利用,使其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而非阻力。 

还要学习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正性情绪,使自己具备细微的感受力和较高的敏感度,学会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分体验幸福感。 

情绪过度时,学着去调节而非控制,去引导而非压抑;否则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情绪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以破坏性方式爆发,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术语: 

情绪,指人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凡能符合需要的事物引起愉快的体验,反之,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情绪是以主观体验、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为特征的。 

学习与情绪同行,就是不再生活在自己的感受之外,而是学着体验、接受、感觉、表达和完善自己的情绪,就是要像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说的那样: 

“走到世界的光辉里来, 

只带一颗 

能观察 

能感受的心。”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6-2015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薇乐大道4号(和平校区)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45号